时间:2022-09-08 11:57:10 | 浏览:564
潮汕地区人口密集,多族群聚居,向来重视修筑祠堂。说起潮汕祠堂,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纪念先人的场所”。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祠堂赋予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传递文明乡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潮南区井都镇陇尾村下辖的自然村陇二村,建成至今已有一年多历史的龙尾祖祠是特殊的存在。一般而言,祠堂是以姓氏来命名,而陇二村的祠堂却以古寨名命名。不仅如此,该祠堂均由拥有四个姓氏小村庄的侨胞、乡贤和村民筹资合建,一砖一瓦凝结村民的感念和汗水,打破了岭南地区“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谱写了四姓融合的和睦乡风。如今的龙尾祖祠,日益成为现代人纪念先人、教育后代、敦睦乡情乡谊的重要场所,呈现出新的潮汕文化元素,更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修建祠堂曾是乡亲所盼
盛夏时节,驱车从潮汕环线高速井都收费站驶出,往井都镇方向继续行驶不到200米,就到了陇二村的村口。来到村里,只见村道平坦整洁,三五成群的小孩在嬉戏追逐,远处农民在菜地里辛苦耕作……一幅秀美乡村画卷在眼前缓缓打开。
继续行走到村里大池旁边,一座古寨映入眼帘,这里便是陇二村的发源地,也是古村的保护核心区。古寨中有很多建筑为贝灰泥木结构“下山虎”式平房,古朴典雅、错落有致。
龙尾祖祠就坐落于寨前池畔的大埕上,祠外绿水环绕,沃野辽阔;祠内恢弘典雅,古朴端庄;祠堂里,色彩通透的琉璃瓦,精美生动的石雕、熠熠生辉的嵌瓷等建筑工艺无不彰显着具体而微的潮汕民间艺术。当你欣赏这座现代建立起来的祠堂建筑时,会为其独特的艺术气质所折服。
“龙尾古寨创于明朝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八年后,‘虱母仙’何野云到此建了寨门,并掘地取泉,这口井从此成为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渐渐地,多个姓氏聚族而居,形成了李、林、郑、杨4个姓氏的村落。”龙尾祖祠理事长李光生向笔者介绍起龙尾村寨的演变历史时,如数家珍。
李光生今年78岁,是土生土长的陇二村人。在他年少时的印象中,村里并没有祠堂。据他回忆,现今龙尾祖祠所在的地方曾是一个低矮的平房,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过去一直作为库房使用,耙、风车、格箩、箕畚等传统农耕器具经常堆放其中。
“在宗祠建设高峰时期,同姓氏的宗祠比比皆是,然而陇二村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宗祠。”李光生感慨道,“建祠堂”一词仿佛在乡亲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随着岁月而生根发芽。
凝聚力量建设“四姓祠堂”
1986年的某一天,时任井都中学教导主任的李光生赴香港探亲,在与旅港同胞李汉明闲聊中,他真切感受到对于建设祖祠的强烈期盼。“在香港那段时间我心潮澎湃,尤其是耳闻李汉明先生的期盼,这是对传统的守望,返乡途中我也思量了很久。”李光生坦言,旅港同胞如李汉明的愿望仿佛雨露,浇灌着他内心“建祠堂”的种子,加速其发芽、开花。
2006年,年逾六旬的李光生随儿子到深圳定居,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如此,他还总是念叨着建祠堂一事。事实上这份念想在他心里酝酿了好久。2017年起,他决心为“建祠堂”奔走,毅然决然。
不过,李光生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陇二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要建设祖祠,必须先打破“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让全村人有统一的认识,即通过建设“全村人的祠堂”提高全体村民的凝聚力。
李大强是陇二村的退休老党员,他对2018年的中秋夜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时候他在潮阳棉城家里吃过晚饭不久,就接到李光生通知开会的电话,他随机骑上摩托车行驶40分钟来到陇二村。“当时我们开会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决定建设‘四姓祠堂’,并以古寨名命名。这将会超越家族界限,成为凝聚人心的地方。”谈及此,李大强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12月2日,陇二村举行龙尾祖祠筹建会议,成立了建祠理事会。理事会推选李光生为理事长,林宏云为副理事长,另推选10多名村民担任常务理事。建祠理事会还细分为财务组、基建组、后勤保卫组等,大家分工明确,工作有条不紊。
那么,筹建资金从何而来?“搭建了组织架构,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一些。”林宏云告诉笔者,理事会经过开会讨论,决定采取先捐资后摊派的形式,先是印发一份《告知书》派发到每家每户,告知大家自愿捐资,主要由村民自愿捐献,如村民自愿捐款后总款仍有空缺,则采取摊派方式来完成。
如“召集令”般的《告知书》一经发出,全村人民的热情迅速被点燃。林宏云说,当时村民们异常踊跃,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捐款队伍。最后,本村户籍人口筹得106.6万元,摊派款共146.8万元;在外乡亲们也非常支持,例如乡亲李汉明率先捐资10万元,李光生捐3万元,李光利1万元……最后共筹集336万元建设经费。
“没想到得到乡亲们这么多支持,我们十分感动。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但是人心齐泰山移,群众的呼声就是陇尾祠堂的建设方向。”回忆起当时的捐款场景,今年73岁的林宏云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眼里噙满泪水。
齐心协力唱响振兴赞歌
资金即便筹措到位,理事会仍秉持节省开支的理念,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为找到合适的工匠承建,建祠理事会成员走访了许多乡村,参观各地的宗祠风格,最后再决议由谁承建。在这一过程中,井都镇平湖新村原村支书郑裕成得知情况后,偕同平湖西村原村委会主任郑锡元一起来到龙尾祖祠理事会,并推荐当地有名的工匠郑汉章承建祠堂。
“理事会和承建方都经过多次商讨,把价格定为240多万元,理事会最终才一致同意。”林宏云说,启动建设初期,理事会还投入1.5万,对原生产大队部的平房进行拆除,清理建筑废料,把地平整好等。在祠堂建设过程中,理事会开过大大小小的会议不少于10次,每个人都是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2020年12月3日,陇二村终于迎来龙尾祖祠落成典礼,当天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祠堂属仿古建筑祠宇,采用下山虎抱狮仿古木石结构,用料考究,整体精巧不失大气。到场参观人员络绎不绝,纷纷为这个祠堂的落成喝彩。
据悉,此前得知龙尾祖祠即将落成的消息,潮阳区棉城热心市民刘开龙特意驱车前去参观龙尾祖祠,并当场捐资800元给理事会,以示庆贺。在他看来,龙尾祖祠没有以姓氏来命名,而是以古寨名来命名,这在汕头乃至粤东地区较为少见,对潮汕宗祠文化的研究具有价值。
“报效桑梓是刻印在旅外乡亲心中的符号,龙尾祖祠的落成,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龙尾祖祠已经成为维系全村人感情的重要纽带。”每次从深圳返回家乡,看到这座精美大气的祖祠,李光生总是喜上眉梢。事实上,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乡亲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而家乡孩子的教育,也是乡亲最为关注的领域。
今年5月,在深圳经商多年的乡亲李绪伟捐资3600元,为陇二小学添置了30套桌椅;五年来,同为深圳乡亲的李俊茂兄弟每逢教师节便为学校14名老师发放500元慰问金;理事会还设立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学生,鼓励莘莘学子求学时勇敢追梦,长大后报效家乡、造福社会。
如今,龙尾祖祠也呈现了新的文化元素,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美丽乡村、活力乡村、和谐乡村不断涌现,这里也日益成为纪念先人、教育后代、敦睦乡情乡谊的重要场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张伟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新京报讯据南宁市江南发布官微消息,2022年8月17日,广西南宁江南区开展对返邕人员核酸检测时发现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阳性人员,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观察。21:21到江南区仁和路东盟华府小区南门惠星坊便民市场内华强百货一站式大卖场。
8月16日16:07到江南区人民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院)门诊。21:21到江南区仁和路东盟华府小区南门惠星坊便民市场内华强百货一站式大卖场。21:32到江南区仁和路东盟华府小区南门惠星坊便民市场内青菜摊。
2022年8月17日,江南区开展对返邕人员核酸检测时发现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阳性人员,已闭环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观察。21:21到江南区仁和路东盟华府小区南门惠星坊便民市场内华强百货一站式大卖场。
广大市民朋友:2022年8月17日,南宁市江南区对返邕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时发现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阳性人员。经初步排查,该名阳性人员8月15日在我市有活动轨迹,目前已排查到的密接与次密接人员均已落实集中隔离管控。
来源:健康八桂2月6日,南宁市江南区在对外地市返乡人员的检测中发现一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经流行病学调查,现将阳性病例黄某某1月30日以来活动轨迹公布如下:黄某某在南宁市活动轨迹如下:1月30日17:00驾驶私家车与父亲回德保县都安乡伏计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年2月6日,南宁市江南区在对外地市返乡人员的检测中发现一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人员。目前已对该阳性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江南区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接者和次密接者排查、核酸采样检
作为最会吃的南宁人对生活最大的幸福感肯定就是来自于吃而江南区则藏有许多美味的小摊小店好多都是多年老店,口碑杠杠的吃遍南宁 — 江南区➜平西夜市这夜市开了二十余年,便宜好吃的小吃让江南吃货每晚都要去。牛杂、酸嘢、田螺、烧烤等等,好吃到不行~这
巴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绵雨,冬季多云雾,霜雪甚少,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1、重庆市巴南区自驾游,推荐巴南区十大景点为:重庆汉海海。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2020年全市GDP总量为3176.9亿元,是广西第二经济强市,GDP排名远高于人口排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柳州常住人口为415.79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39.92万人,
用足“绣花功夫”提升环境品质日前,茂南区委书记廖述毅带队到袂花镇、鳌头镇督导创建省级卫生镇工作。区政协副主席、区卫健局局长杨泽鋆参加督导。廖述毅一行先后到袂花镇旧三鸟市场、背街小巷,鳌头镇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实地查看,现场督导创建省级卫生镇工